十張全國通用糧票
圖中的藏品是 1966 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部發行的全國通用糧票,面值為伍市斤。在計劃經濟時代,糧票是中國在特定歷史時期發放的一種購糧憑證 ,用于定量分配糧食,對保障居民基本生活需求起到了關鍵作用。
整體呈淡紫色調。最上方印有 “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部 全國通用糧票” 字樣,字體規整,體現出莊重感。中間顯著位置標明 “伍市斤” 的面值,下方標注年份 “1966” 。票面主圖案描繪了一處橋梁和電力設施,反映了當時國家對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視,也展現了那個時代的工業風貌和建設成就。圖案線條簡潔,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印有使用說明,明確了糧票的使用范圍和相關規定,如 “憑本票在全國范圍內可購買糧食制成品及各種糧食” 等條款, 文字內容清晰,旨在規范糧票的使用,維護糧食分配的秩序。此外,還蓋有紅色的印章,增強了糧票的權威性和防偽性。
20 世紀 50 年代到 90 年代,由于糧食等物資相對匱乏,為了保證供需平衡,國家實行統購統銷政策,糧票應運而生。全國通用糧票相比地方糧票,通用性更強,持有它可以在全國范圍內購買糧食及相關制品,方便了流動人口的糧食供應,對于促進人員流動和物資調配發揮了重要作用。 1966 年版全國通用糧票是在當時的計劃經濟體制和物資供應狀況下發行的,見證了中國在特定歷史時期的經濟政策和社會生活狀態。
作為計劃經濟時代的重要見證物,糧票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內涵,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經濟、民生狀況和人們的生活方式,是研究中國現代史、經濟史、社會史的重要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