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造光緒元寶當十銅元 光緒元寶江南省造當制錢十文
光緒年間,清政府面臨財政危機,為緩解銀荒,推行新政,允許各省自主鑄造銅元。湖南省于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在長沙西長街利用銀元局機器設備創建湖南造幣廠,率先開鑄光緒元寶當十銅元,次年又在長沙南門外靈官渡設立新廠,引進英國先進設備,鑄幣量極大。
正面中央珠圈內鑄有“光緒元寶”四字,字體端莊。珠圈外上環鑄“湖南省造”,左右鑄“當十”,下環鑄“銅元”。部分版本正面左右還各飾有十字星。背面中央鑄有蟠龍圖案,龍身蜿蜒,鱗片細膩,龍眼有神,周圍鑄有英文標識,如“HU-NAN”和“TEN CASH”等。

湖南省造光緒元寶當十銅元在鑄造工藝上,體現出傳統技藝與西方先進技術融合的特點,運用當時先進的機器設備,使得錢幣的圖案、文字和邊緣等部分更加清晰、規整,包漿自然,手感溫潤,反映出當時湖南造幣廠對傳統鑄幣工藝的改良與創新。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兩江總督劉坤一奏準在南京設立“江南鑄造銀元制錢總局”。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江南省開始鑄造“當制錢十文”銅元,標志著傳統翻砂鑄錢向機器制幣的全面轉型。
正面珠圈內為楷書“光緒元寶”,上緣鐫“江南省造”,下緣標“每元當制錢十文”,左右分列滿文“寶寧”。背面中心為“飛龍戲珠”圖案,外環英文“KIANG-NAN”及“TEN CASH”。

采用英國伯明翰造幣廠提供的蒸汽動力沖壓設備。先將電解銅與少量錫、鉛熔煉成合金,軋制成銅板后沖裁為圓形坯餅,再通過上下模合壓,一次性完成正背面圖案、文字的立體成型,邊緣齒紋同步壓制,最后剔除毛刺、逐枚檢重。
江南十文銅元完整記錄了晚清地方鑄幣從分散到統一、從手工到機械的轉型過程,其版別演變是研究清末財政政策的一手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