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十五年川字幣
這組中華民國十五年“川字幣”是民國時期四川地區鑄造的銅元,在歷史背景、工藝特征與收藏價值維度都極具研究與鑒賞意義。材質上以銅為主要原料,歷經近百年時光洗禮,表面形成了層次豐富的自然氧化包漿,呈現出棕褐、青灰乃至局部泛紅的混合色澤,部分幣面因長期流通、埋藏環境等因素,帶有明顯的磨損、銹蝕痕跡,甚至個別幣面出現孔洞,這些痕跡如同一部微觀的歷史檔案,生動記錄了它們在歲月流轉中的使用與保存歷程,盡顯古樸滄桑的歲月質感。錢幣整體呈圓形,邊緣規整,厚度均勻,雖因年代久遠在細節處有所損耗,但仍能體現民國時期銅元鑄造工藝的基本水準。
幣面設計極具地域特色,正面清晰鑄有“中華民國十五年”“每枚當貳百文”字樣,文字布局嚴謹規整,字體風格端莊大氣,筆畫雖因磨損略有模糊,但仍可辨識,彰顯出民國銅元文字鑄造的工藝特點;背面核心元素為醒目的“川”字標識(代表四川省),“川”字周圍輔以繁復的花紋裝飾,花紋樣式細膩精巧,雖歷經歲月侵蝕部分細節已不清晰,但仍能感受到當時設計的裝飾性與藝術性,“川”字標識在幣面中十分醒目,是該系列銅元區別于其他地方鑄幣的標志性元素,直觀體現了其地方鑄幣屬性。
中華民國十五年川字幣發行于民國時期四川地方軍閥割據、貨幣自主鑄造的背景下,是當時四川地區經濟流通的重要媒介,不僅反映了民國時期四川的貨幣鑄造技術與經濟發展狀況,更從側面折射出地方軍閥勢力對貨幣發行的影響,是研究民國時期四川經濟史、貨幣史乃至地方政治格局的重要實物資料,為后人窺探民國四川的社會經濟風貌提供了具體的實物切入點。
川字幣版別繁雜,因鑄造時間、模具差異等因素衍生出諸多細微版別。這組錢幣雖因年代久遠品相有所損耗,卻恰恰保留了其作為流通貨幣的歷史痕跡,是民國四川銅元真實的實物遺存。對于銅元收藏愛好者而言,它們是構建民國銅元收藏體系、研究川字幣版別譜系的重要標本;同時,其承載的民國四川歷史記憶,也使其成為眾多藏家追溯那段動蕩歷史的實物載體,兼具歷史研究價值與收藏趣味,是了解民國地方貨幣文化的生動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