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霽藍釉荸薺瓶
作為清代乾隆朝官窯顏色釉瓷的典范之作,此件霽藍釉荸薺瓶在陶瓷史與收藏界具有不可撼動的專業地位。釉色是其靈魂絕唱。采用皇家專屬的霽藍釉工藝,以進口鈷料經高溫一次燒成,釉面如深海寶石般濃艷純凈,光澤溫潤似玉,在光線下泛著幽邃的流光,所謂“霽藍一色,釉壓群芳”,正是對此器最精準的注解。
瓶口與圈足的“燈草邊”白釉,與霽藍主釉形成鮮明層次,盡顯御窯匠人對細節的極致把控。其采用的霽藍釉屬高溫石灰堿釉體系,以進口鈷料為呈色劑,經1280℃以上高溫一次燒成。釉層厚達1.5-2毫米,釉面勻凈如凝脂,色階從深藍到幽紫過渡自然,顯微鏡下可見均勻分布的氣泡群與細微“橘皮紋”,這是乾隆御窯霽藍釉工藝成熟度的直接體現器型設計上,荸薺瓶脫胎于宋元瓷塑仿生傳統,乾隆朝將其定型為“長頸鼓腹,圈足微撇”的經典制式,此件器物比例精準,頸腹銜接處線條弧度過渡自然,胎體修胎規整,足墻直立,盡顯官窯“重器不重形,重形更重工”的制器理念。
據《清宮造辦處檔案》記載,此類霽藍釉荸薺瓶多用于養心殿東暖閣陳設,是乾隆帝“文房清供”體系中的核心器物之一。底部“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結體方正,筆畫勻凈,布局居中,與北京故宮藏乾隆霽藍釉標準器款識完全吻合,是官窯款識“官樣化”生產的典型標本。品相上,全器釉面無棕眼、無縮釉,口沿“燈草邊”白釉完整,圈足露胎處可見糯米胎特有的細膩質感與自然老化火石紅,屬傳世品中難得的“全品”等級。在學術與市場領域,它既是研究清代顏色釉工藝從“模仿”到“創新”的關鍵實物資料,也是收藏市場“官窯單色釉”板塊的硬通貨。 
對于資深藏家與機構而言,此件器物是構建“清代御窯顏色釉收藏序列”的必備重器,更是陶瓷學術研究中可遇不可求的標準器。它的每一寸釉色,都鐫刻著乾隆盛世的工藝密碼;每一處細節,都承載著中國陶瓷史的傳承與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