惲壽平《扇面花鳥圖》
惲壽平(1633-1690),初名格,字壽平,后以字行,更字正叔,號南田,別號眾多,如白云外史、云溪史等,江蘇武進人,是“清初六大家”之一,創常州派,為清朝“一代之冠”。他早年向伯父惲向學畫山水,中年后轉以畫花卉禽蟲為主。

此幅花鳥圖雖難以確定具體創作時間,但應是其專注花鳥期間,發揮沒骨技法、追求淡雅超逸風格的產物。惲壽平的扇面畫創作時間可以追溯到他的藝術生涯早期,大約在1650年左右,此幅經典之作畫面以扇面為形式,罕見且布局精巧。主體是一只姿態優雅的白色鳥,可能是綬帶鳥,它棲于梅樹枝上,羽毛潔白,尾羽修長,頭頂羽冠細致,眼神靈動梅樹枝干曲折,其上點綴鮮艷紅梅,或盛開或含苞,旁邊還穿插幾枝竹葉,翠綠欲滴。背景為淺黃色,簡潔素雅,突出主體。畫面左下角有“壽平”落款及鈐印,彰顯作者身份。

惲壽平創造性地恢復和發揚了“沒骨”寫生花卉的傳統。此畫中,梅枝、花朵、竹葉以及鳥的羽毛等,都未用明顯線條勾勒輪廓,而是直接以色彩點染而成。比如紅梅花瓣,用色渲染出濃淡變化,生動展現花瓣質感與形態;與的羽毛通過細膩的色彩暈染,表現出蓬松柔軟之感。
設色清新典雅,紅梅的紅色鮮艷卻不艷俗,與白色鳥羽、綠色竹葉、淺黃色背景相互映襯,和諧自然。色彩運用既注重寫實,展現物象的固有顏色,又融入作者主觀處理,營造出明快、雅致的畫面氛圍。整體畫風清新秀逸、簡潔明快,具有濃郁的文人畫情調韻味。不追求工細雕琢,卻在簡潔的畫面中傳遞出自然生動的氣息,體現出惲壽平“以似求不似”的審美理念,在形似基礎上更強調神似,追求物象的內在神韻。畫中的鳥,若為綬帶鳥,常寓意長壽、吉祥 ,因“綬帶”與“壽帶”諧音。梅花在傳統文化中象征堅韌不拔、高潔不屈的品格,冬季綻放,迎霜傲雪。竹子代表君子的氣節,有正直、謙遜、堅韌等美好寓意。三者組合,不僅營造出優美的畫面,更寄托了吉祥、高潔、堅韌等豐富的文化內涵與美好祝愿。

惲壽平的花鳥畫在中國畫史上占據重要地位,他開創的常州派影響波及大江南北,當時“無論江南江北,莫不家家南田,戶戶正叔”。其沒骨花鳥技法和清新淡雅的風格,為后世花鳥畫創作提供了重要借鑒,眾多畫家受其影響,在傳承中不斷發展創新。